东亚文化的气质,闽南文化的底蕴,这,就是美丽的泉州!

       我们邀您共阅经典,共品美文,来读一读闽南的故事,看一看泉州人的生活!文兴宫愿与您分享的是,这淡淡的对于家乡的爱和不忘的坚持的泉州人的本分。

       今日,共赏《法石这一条老街》,来自海峡文艺蔡飞跃。




泉州文兴宫管委会         

泉州北石文兴宫董事会      

2014年7月22日           




法石这一条老街


海峡文艺  蔡飞跃




       法石枕山濒海,隶属丰泽区,这个美丽社区有一个朴实的坊间别名——石头街。别名的由来,到底是宋代垒造开元寺东西塔,石材取自这里的石窟?抑或是宋时建真武庙于石头山上?还是宋末蒲寿庚沿街铺石头路,方便刺桐港物资运往泉州府城?不同的说项有不同的历史底蕴。
   浩浩荡荡的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进入市区的每段江流都有好听的别称:笋江指的是浮桥前后那一段,新桥以下称浯江,溜石村前的一段称溜江,从沉州到石头街一带称法江,法江因法石山而得名,法江北岸的石头街人们习称法石。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宋代为晋江乡临江里,明代至民国初年属晋江县35、36都,民国17年(1928年)划归晋江县第一区。后又数次易名,2003年镇村改制,定名为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下级组织有文兴、美山等6个居民小区。2013年常往人口6000多人。
   石头街三里长,像一根扁担挑起真武庙和美山天妃宫两座寺庙。走进法石,就和历史撞个满怀。那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佛庙道观、伊斯兰教徒墓碑,以不同的姿态出现。
   宋元的泉州港号称“东方第一大港”,鼎盛时期,泉郡海域“三湾十二港”云集“万国商”,主港后渚控扼晋江下游,水道深阔,港湾曲折,是天然良港。距主港五里的法石港,上至东桥汛十里,下达鹧鸪寨三里,古时沿岸有五个码头,为刺桐港的兴盛提供良好的地理条件。幸保存下来的文兴、美山码头,是南宋集群商业码头。美山古码头以“一丁一顺”的条石交替叠砌,长30米,宽20米,墩台由下而上渐次内收,以供大船深水停泊。文兴码头紧邻入海口,背靠万岁山,是泉州城通往后渚港的必经水路。千年风雨的侵蚀,岸边的宝箧印经塔依然保持历史风貌。
   法石圣殿、文兴、美山是宋元泉州最重要的造船基地,1982年,法石的地底下发现一艘宋船,由于条件限制尚未发掘,但它与1974年后渚出土的古船形同兄弟,再次印证早年泉州刺桐港海上贸易红火的景象。《元史》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诏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过了两年又敕令泉州诸港“兴造大小船三千艘”,其中许多船舶是由法石的工匠制造的。
   在海道建置管理上,法石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光荣的任务:五代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在桃花山屯兵,以捍卫郡城的安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置法石寨,并在这里“造大战船,添置水兵”,元移宋祚,元皇赐予蒲寿庚更大的权利——掌握闽粤两省军政及海交大权,泉州港跃居广州之上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蒲寿庚建造“望云楼”于法石,观察来往的海舶。延至明初,又设立河伯所,法石一直是海防要地,有效威慑海盗的入侵。在古码头出海口张望:大海前浪牵后浪,后浪推前浪,俨然一个万马奔腾、金鼓齐鸣的战场。
   宋元的法石港是繁忙的,众多商船满载泉缎、糖、茶、布匹、粮食、渔网、竹帆、缆绳、船漆、桐油、生丝等地方产品和陶瓷、漆器、铸铁、铜、锡等物品从这里起航。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国的骆驼、象、犀牛、钻石、玳瑁、珍珠、玛瑙、胡椒等也从这里输入,可以肯定,那一段光荣时光,法石是泉州的物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法石是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出生地,元代有郭氏等回族穆斯林定居此地。贪图商贾的便利,宋元的域外商人喜欢客居石头街,法石街边的马可·波罗巷,无声诉述当年马可·波罗从这里出发,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王子的传说。如今美山圣殿尚存伊斯兰教徒的石墓。生活在这块热土的阿拉伯人,对于招邀蕃商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曾经起着特殊而重要的媒介作用。
   泉州未曾出过皇帝,法石却有万岁山——五代节度使陈洪进从“晋江王”留从效手中取过统治权,统辖泉、漳二州地盘,他认定临江望海的法石山是风水宝地,便在山上筑造高坛,准备在坛上登基称王,接受群臣三呼万岁。人算不如天算,老天没有给予陈洪进称王的机会,空遗“万岁坡”的地名。
   万岁山麓的法石寺,因一位落魄帝王的驻跸而名闻四方。南宋时期,泉州海交事业异常发达,大量海上贸易收入支撑朝廷费用。到了末年,元兵步步追击,宋幼帝被迫离开福州逃往泉州,准备依靠市舶提举蒲寿庚的势力,偏安于闽、粤。没有想到蒲氏已据郡降元,拒宋廷于泉州城外,宋幼主只得在法石寺短暂停留后,继续往广东流亡。“一径通幽庭面墙,鸟啼林静木苍苍”,这是宋代太守王十朋吟赞法石寺美景的诗句,时过境迁,法石寺已形迹难觅。
   靠海吃海。从事海上运输业、渔业的法石先民,为了祈求平安和生意兴隆,他们虔诚地信仰玄天上帝、王爷、妈祖等海上保护神,建造与航海有关的庙宇达十多座,民间有“各路神仙保佑海上平安”的说法。
   真武庙建在街头的石头山上,主祀的真武帝,原是天上北方七宿之神,被泉州百姓视为海上尊神,宋时,泉州海上贸易繁荣,郡守每年在此庙举行盛大祭海仪式,祈求来往船舶平安。
   高踞宝觉山上的海印寺,占地5000多平方米。北宋时,开山宝觉禅师看中这里的风水,募资建造了佛寺。寺成之后的一个夜晚,高僧伫立山顶的寺前,眼前皎月映印海面的奇观触动他的灵感,不假思索把寺庙取名海印室,后来规模日渐壮观,易名海印寺。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端坐三世尊塑像,附属建筑有望海楼、宝觉书院、朱文公祠、八角月亭……南宋著名理学家曾在寺中讲学,留有“无风海涛”的墨宝。站在高处俯瞰,向东奔入东海的晋江构成养眼的风情画。
   奉祀与航海有关的王爷公,是长年与海博浪的法石船民的精神慰藉。法石的王爷宫分布在各个自然村。文兴王爷宫奉祀雷万春等神祗,逢年过节烟火缭绕,是宫有放王船的民俗。王船有大有小,有的载重达百担。王船漂流到台湾,也载去王爷信仰。清同治八年(1869年),一艘供奉七尊王爷的王船,漂过台湾海峡,泊在苗栗县后龙乡,乡人雀跃欢呼,随之建起了合兴宫……近年来,前来法石王爷宫谒祖的台湾信众络绎不绝。
   法石社区中段的文兴宫,主祀保生大帝吴真人,吴真人俗名吴夲,字华基,号云冲,他本是北宋闽南民间名医,因为医德高尚,百年后百姓为他立庙祭祀。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均为硬山式屋顶。明末清初,保生大帝信仰随着泉州移民传入台湾等地区,法石文兴宫与台湾慈济宫常年有宗教交流。文兴宫的保生大帝信仰是情系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已列为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点。
   宗教产生于对神敬虔的崇拜,作为海边人,法石理应有妈祖信仰。主祀海上和平女神的天妃宫安居石头街的东边,明永乐年间在广东高州会馆遗址上筑造。面阔三开间,进深三开间的正殿面向泉州湾,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燕尾脊,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占地2000余平方米。院前殿后古榕苍茏,在渐渐长高的岁月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肺活量和拥有的空间,肃穆气氛在枝桠间庄严漫出。
   法石主祀妈祖的寺庙还有长春妈祖宫。宫宇位居长春古渡口,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为王爷宫,同治十二年因长美境分设长春境和美山境,改祀妈祖娘娘。这座宫观规模不小,占地150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照墙、戏台、石埕、山门、拜亭、大殿组成,拜亭中嵌木构八角藻井,不用一根铁钉,木料构件用印楔连接,极具艺术价值。
   先人的筚路蓝缕,今人的不懈进取,这条千年古街正实现新一轮经济腾飞。前几年,法石被评为泉州魅力乡村,近几年,社区景观整治方兴未艾。古老与现实的相互融汇,如同一首乐曲在这里交响。那日新月异的工业园,那花团锦簇的居住区,那真武庙前的仿“蚵壳厝”风格而建的美食一条街,还有百舸争流的泉州湾……都让我新的陶醉。我庆幸,悠久的历史没有拖累石头街的发展。这条名街正在以古老的历史为背景,在新时代焕发出大海一样汹涌而广阔的活力。








闽ICP备13011985号-1   ©Copyright 2010-2013   泉郡北石文兴宫官方网站
泉州北石启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www.bsqiyun.com
E-mail:bsqy_culture@163.com       QQ:307791921       Tel:22955052/18060019200
建议使用 IE7.0及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