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地理位置
  • 历史
  • 法石街(石头街)名称由来
  • 地位
  • 法石村(石头街)沿革
  • 法石村的结构
  • 古代的法石
  • 政治机构
  • 居民的生活
  • 各境居民的职业
  • 街道建设
  • 农业
  • 古代造船、航运业社会背景
  • 渔业
  • 手工业
  • 商业
  • 文化艺术
  • 外国商人
  • 海防要地
  • 独特的地域文化
  • 历史文化
  • 宗教文化
  • 法石的民俗文化
  • 对其保护
  • 社会效益
  • 作者
      中国之东南沿海,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俗称石头街)即古闽越地,是中国闽南发达地区的一个普通的行政村,位于泉州城区东南部。
      法石街西与中心市区接攘,东濒后渚港。法石古时曾是东方大港刺桐港辖区,北踞宝觉山、桃花山下,南濒临晋江下游北岸扼晋江人海口处。与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隔岸相望。
      法石本地居民是于唐高宗至僖昭二帝时(650-875年)陈元光、周旨王、何安抚使先人开闽与建设闽南,从中原望族迁移来,遂致人口逐渐聚居建街,最终形成今日石头街(法石街)、迄今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了。
      一缘因为街是建在石头山下即岩石下而得名;二缘山盛产花岗岩(据说宋建东西塔时,以泉州涂门街堆土筑塔,而以石头街开采石头以作建塔之材料而得名);三缘南宋末年,宋守将蒲寿庚降元、为迎元军从后渚港登陆,此时石头山下尚为海滩,沙土地,即铺石路以迎元军过境人城而得名;四缘于北宋至和年间(1055-1056年)传说印度高僧初到此地传播佛法,坐在石上演说佛法,故命名为“法石”;五缘于法石坂头境西部古时有一条法江通乌墨沃、时人取“法”字和北石文兴境的“石”字,把这一带合称“法石”;六缘于唐宋以降,由于各种宗教的传播和民间信仰的盛行,此地因石而发达,以石头灵验有法术,故名“法石”,如始建于唐末的真武庙就建在石头山上,并在巨石碑上刻有“吞海”二字,是直接体现法石人寄托石头有灵的实物依据;七缘,元军征讨爪哇时,朝廷调集福建、江西、广州、三省两万军队集结于泉州由后渚港扬帆出征,当地官员为让军队便行军而特意铺筑石路,故而得名之。
      法石这个普通的弹丸之地,据泉州地理之要,扼晋江海口、曾是泉州古港番船商舶聚集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法石真武庙明代一方“吞海”石刻,可以说是法石街(石头街)所处地理要塞,是那种“气吞江海”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利和宋元泉州对外交通贸易鼎盛的天时,孕育了法石村一代又一代敢于闯荡江海的子女,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古为泉州市涂门外三十五、三十六都。辛亥革命后改设团练为53乡。国民党时期设联保四乡镇于法石街,抗战时国民党所谓实施新县制,即将四乡镇合并为法石镇,后改乡镇公所。解放前属晋江县法石镇,解放后属晋江县池店区,1983年晋江专区改市为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1983年撤社改乡,法石大队改村委会。1985年,撤乡改镇为东海镇所在地。1986年,行政区调整属泉州市鲤城区东海镇。1997年泉州中心城区由鲤城区扩建三个区,法石村属丰泽区东海镇。
      石头街总长三华里,古代时有完整店铺联桢,仓库数以千栋,各地货物各色各样,手工业发达,以航海、造船通航南北中外。该街由五村境组成。法石古为无诸地,附近尚有桃花洞、白鹿洞、水洞,为少数民族的居住地。
      【1】法石古时政治机构方面
      【2】法石古时居民的生活
      【1】法石古时政治机构方面:
      宋设法石寨,明代设河泊所,因对外交通航运发达,兼有税收性质、故清康熙年间设美山海关,纯为税收机关和汛地管理。文武馆,高州会馆、俱设该地。美山境为政治经济文化重地。
      【2】法石古时居民的生活:
      • (1)法石街各境居民的职业
      • (2)法石街道建设
      • (3)法石农业
      • (4)法石古代造船、航运业社会背景
      • (5)法石的渔业
      • (6)法石手工业
      • (7)法石的商业
      • (8)法石文化艺术
      • (9)外国商人在法石
      • (10)法石自古为海防要地
      法石街各境居民的职业:法石街头即法江西境坂头境居民以打竹蓬、手工业、织网等为职业。文兴境居民以航运、造船、搬运、贸易为职业。
      法石街道建设:石头街街道除一列东西街道路外,文兴境另有分支后路街,长春境另有分支街、田头井。圣殿境有后山街分支街道,另有打锡巷,造船巷街道等。
      法石农业:法石居民解放前因航海、渔业发达,工业普遍发展,对于农业和挑肩货做生意,当时只作为副业,农业仅少数人耕作。
      法石古代造船、航运业社会背景:宋、元、明代以来,因偏安一偶,泉州港口经济已相对发达、兴起,法石居民以农、渔、航海、造船、经商贸易,搬运为生计,加上该地民风淳朴,乡民仁善,与外族人和睦相处,具有1500年历史的对外开放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古埃及的亚历山港齐名于世,是古时“海上丝路”重要起点,泉州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黄金航线,也是中世纪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之路,更是传递文明之路,它在泉州海交贸易发挥过较大作用,而处在后渚港通往泉州城区古通道的水陆交汇之点的石头街,为其沿海重镇之一,货物集散地之一。 法石古代造船•航运业:法石古时有四个码头(圣殿、文兴、长埕、美山码头)二个船坞•一沃(乌墨山沃为天然避风港、军港)、海内外交通船舶寄碇场所,尚有圣殿境官沟船工住居地、造船巷,文兴境的张厝大埕,长埕境田头井,美山坊脚均为现代造船、船坞与船埔的地方;法石古时有三支船队,几百艘客纲船航行于沿海各港口及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州等港口运出泉州丝绸、瓷器、白糖及法石贡品白荔枝等货物,运进香料、药村、工艺品、楠木及运华侨和华侨骨灰等,古时法石船经常载运糖北上,换回棉花织物。元代法石所造海船不仅用于通海贸易,元王朝出使外交,“经略”邻国、就曾敕令泉州等地兴造大小船只3000艘,1974年、1982年先后在后渚港及法石街挖掘出700余年南宋海船,载重量为200吨,120吨以上、属中型远洋货船,其载重量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600-700头骆驼的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该船体现了我国先进的造船技术,说明东海法石区域有泉州极其丰富的海交文化内涵和十分重要海交地位。该船发掘立即引起全球性的轰动,视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成就、列为“世界考古珍闻”。
      法石的渔业:古法石既为海外交通要港,除开通与海外和国内沿海内河通航运载货物外,外地船也运货来此贸易,法石地区渔船则在近海作业,有纲仔船昼夜游弋于晋江一带,本地渔业以乌屿船为主、其船与其它船不同,另一形状,船底擦白灰,头尖尾捎宽,中腰围大,长16尺,解放前外地渔船载货来些贸易有30多家,法石有鱼行10余家,从而促进该地经济发展。
      法石手工业:打蓬业(船蓬、船帆),法石宋元代为适应渔村、渔业、造船、航海业需要,除造船铺,打铁铺外,对于船蓬用的竹帆(古代船帆多用竹蓬,后才改用布帆)古时法石有蓬寮30多家,蓬有多种:如云屏、竹厝盖等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部销外地;打网业、为了适应捕鱼之用,法石打网、织绳业也很普遍,大部分妇女以此为副业,网的种类有“莲仔、曾、网”三种,法石家家都织网。
      法石的商业:法石在唐代屯垦,宋代已建村落,元代泉州已设立市舶司,泉州宋元以来是贾商蚁聚,番舶云集的世界著名商港,法石港是对亚非,波斯各国通商的港口之一,重要集镇,码头之一,商业资本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国内外贸易出现活跃和繁荣新景象,各境均出现店铺林立,万家灯火局面。
      法石文化艺术:法石是一个完整市镇、除工商业、手工业等外,居民辛勤劳动,文化艺术也有了发展,其建筑艺术风格表现在闽南古大厝、宽广壮观。宫庙建筑、雄伟壮观,独具特色,另外各处宫庙的神像雕塑均为器宇非凡,栩栩如生,以及神像坐轿的木雕刻艺术,工艺精巧,极尽华美。每年春节元宵节化装游行及每年迎神赛会极为精彩。戏剧方面,解放前有打城戏、木偶班、南音班创立。书塾各村境都有设立,人才辈出,如清、咸丰年间,四川总督,史部侍郎黄宗汉。现代著名作家林景煌(现居东北),原光明日报副总编黄黎丁等。大概在唐代因佛教传入泉州法石和印度人通商,故法石街宋元以后曾普建寺院,如法石寺、海印寺、铜佛寺、天童寺、赤山寺、现仅存海印寺。建院有六家,现仅存宝觉书院。建庵有3家,(如真武庙内的兴福庵都已湮没了)。
      外国商人在法石:自唐代以来(1403-1424年间)便形成了闻名遐尔石头街数以万计外国商人,使节和教徒潮涌而至。法石街是一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共处的街市,世界各宗教相互尊重融合。各大宗教相伴结缘而来,被法石人所接纳,包容、留传大量的宗教遗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人类发展史上闪耀无比灿烂的光芒,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文化古迹星罗棋布,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凸现了古城泉州法石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底蕴,祖国保存的遗产就包括法石的特产文化、是人类文明体现。这里有心灵纯朴的人们,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法石街的美山境内“上辈巷”“金厝山”“西护井”“棋盘园”,圣殿境的柳公彻均是古时亚非、阿拉伯、波斯、印度人侨居经商之地,部分后裔现定居法石一带,郭氏回族祖祠堂就在法石西段533号,后迁惠安白崎乡,现东海镇政府大门路基下有十几座伊斯兰石棺墓及美山境金厝山有石棺盖残块,这都是元代灭亡后,其后裔多有隐姓埋名潜居其间,但可佐证,阿拉伯人在此地生息几百年了。
      法石自古为海防要地:法石负山面海,长期是海防要冲之地,从宋代开始,历朝官府就加强对法石一带海防建设,如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即在城市置建宝林寨,法石寨、分兵守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在法石设河泊所,嘉靖四十一年总兵俞大猷倡修了沿海墩台,以备瞭望。明代在法石村北烟墩山设烽火台。清代在美山境设海关,设汛驻军、辖石狮、塘市、青阳等十二汛地,为进出泉州港船只报关报税及停泊寄锭的第一站地。另外唐末宋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在法石一带驻兵,宋末元初蒲寿庚守将在乌墨山沃驻兵船,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在桃花山一带练兵,施琅的水师在法石海面操练。以上这些均可衬托出,处在海交重要环境中法石街是古代海交产物也是军事海防重镇。
      法石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里广融博纳,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此地其传统地域文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历史文化 , 二是宗教文化
      一是历史文化,1999年9月泉州学者曾在法石村北烟墩山发现了距今万年前的旧石器器物和发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陶片,这一重大发现改写了法石文明史,同时也改写了泉州开发史,提高了法石文化在古泉州文明史上的地位。法石古渡也是远古人类东渡台湾出发地之一,悠久岁月,造就了法石山川毓秀,天宝物华。法石村1980年出土了古石船碇,日本的宫庙中可见到此崇拜物,现收藏市海交馆,20世纪70年代出土西班牙银币和古火炮及历代瓷器残片,南宋船,还有始建宋代的洗马桥、停车亭为郡郊通往市区必经通道,贾商行人在此洗马停休之处。
      二是宗教文化。古泉州被公认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集世界各大宗教和本土宗教,而法石作为泉州一个沿海小村,其宫庙中亦具备“五教共祀”的局面,(儒、道、佛、伊斯兰、印度教)。法石村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有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一处,反映海外交通史的泉州南武当,古宋代郡守望祭海的真武庙,道教圣地,道教全真教在泉州仅存之宫观。有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真武大帝,为海上保护神,真武庙作为台湾及世界各地玄武信仰发祥地,传播地已引起各方关注,近几年接待台湾等地几万人次进香谒祖活动。还有清朝进士庄俊元、马负书撰书。泉州佛教丛林之一,始建宋代的海印寺,奉祀三世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上保护神,是泉州郊游好去处。宋代教育家朱熹因感慕法石政通人和,曾在法石海印寺设祠讲学授徒,并留下“天风海涛”“小山丛竹”题刻。还有清、进士庄俊元手书“古佛”“大海观音”,另外在台湾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美山天妃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妈祖信仰传播地之一。坂头、文兴、长埕、美山王爷行宫为台湾及世界各地王爷信仰发源地、传播地。保生帝宫、圣王公宫、相公宫、文武尊王宫。还有安葬明代刑部尚书王用汲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礼部右侍郎富鸿基墓道碑遗物石龟。法石基督教堂,伊斯兰教、印度洋山神毗舍爷(狗舍爷)。宝觉山上有座属新石器时代遗物阳生殖器崇拜物石笋。及历代重臣名人留下墨迹,岁月的烟尘也使法石这一神奇的土地涌现出许多历史人物。法石街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及代表本土民间信仰,为闽台两岸及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几年来,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道教代表团先后莅临法石进行文化交流访问。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莅临法石考察,对法石保存完好文物古迹和古朴纯厚的民俗风情赞叹不已,古镇古街遗风犹存,法石至今延续着许多独特的乡俗风情,法石街是千余年历史古镇。又是一个多民族聚会的中心,土著越族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在泉州法石影响很深,在泉州各民族的习俗中在这里也许着异彩,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饶有情趣民俗习惯和独特特色的传统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从习俗喜庆,崇拜信仰文化等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古今法石的人民思想,生活发展的某些轨迹,感受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及未来的向往。法石街有风格特异的闽南古民居的建筑,原始生殖器(石笋)崇拜遗风,“镇风狮、石敢当”的挡风避邪民俗遗存,儿童胸挂“天官锁”的习俗,光彩照人的法石女奇异服饰,待客习俗、古渡头的乡规民约,以及与穆斯林朝圣有关的民俗遗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洋溢着法石历史的生命精神。法石只不过是沿海一个行政村,却拥有如此丰富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令世人瞠目不已。当代世人微略启拨其历史封尘,约能窥测到其精彩的法石文化难以言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亲切关怀领导下,法石村在区、镇各级政府正确指导支持下,法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石独特、成果甚丰、决心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奋勇搏击,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富民”政策,使法石村的面貌年年发生新变化,今日的法石古街更加人杰地灵,蒸蒸日上,都市化进程日益明显,新村建设方兴未艾,村办、个体、联营企业勃勃生机,百姓生活文明祥和。社会总产值年年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村年度财政收22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上缴国家税收600多万元,1999年比1994年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五倍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区面貌不断变化,连续多年被上级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省级的有“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明星村”、“达标村”、“先进村委会”。市级的有“农村百佳党支部”、“十佳文明村”、“学美岭,创五好先进单位”等。法石的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及广大群众的努力。
      法石村的发展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反过来繁荣的农村历史文化又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法石成为东海辖区一颗耀眼的明珠,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曙目,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经济大潮,法石村不可能有今天的格局和明天的广阔美景,法石历史文化变异就是这种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深信法石的明天会更美好。
      温太平,市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文物宗教管理会主任 二000年十二月



闽ICP备13011985号-1   ©Copyright 2010-2013   泉郡北石文兴宫官方网站
泉州北石启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www.bsqiyun.com
E-mail:bsqy_culture@163.com       QQ:307791921       Tel:22955052/18060019200
建议使用 IE7.0及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