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福建的王爷崇拜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在省内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就是古代的瘟神王爷。闽南人称为“王爷公”。

概要

闽南的王爷皆以姓氏为主。实际供奉的有:朱、刑、池、吴、温、康、萧、金等一百多姓。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的称“三王府”,四尊为“四王府”。 现在王爷崇拜已由原来代天巡狩施瘟降疫慢慢转为解厄赦罪,逐疫驱灾。又进一步向医救苍生,拯民赐福转变。王爷庙依然香火鼎盛。

由来

“瘟”在古代中医是对急性传染病的统称。福建气候炎热潮湿,在古代瘟疫经常发生并蔓延,严重危害人畜生存,特别八闽自古以来是海洋大省,海外往来频繁,许多无名的瘟疫就传入闽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对这些瘟疫传统医术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古人认为瘟疫流行是瘟神,疫鬼作祟。所以每次瘟疫袭来时多数人都是任其宰割,没有抵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想通过敬神驱除瘟疫,请瘟神宽恕人类。

张巡许远与泉州的“文武尊王”信仰

北石文兴宫文物管理组


和全国人民一样,泉州人民有着崇拜忠臣、英雄与信仰其神祇的传统习俗。对“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双忠臣的信仰,是泉州民间神祇信仰之一。然而一般民众都是祈求自身的福祉而去拜神,对所崇拜的神祇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为此,拙文拟从泉州奉祀的“文武尊王”庙宇入手,介绍张巡、许远的生平事迹,睢阳殉国的历程,古今史家对他们的评价、探索他们成神受崇拜的原因,并对忠臣英雄神灵信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奉祀庙宇

泉州人崇拜唐代“双忠”张巡、许远,谥之曰“文武尊王”。旧泉州府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金门等县,都崇奉张巡、许远,尤以张、许两姓的聚居村落,都以他们为家族铺境保护神祇,或“王爷”神祇。整个旧泉州府属的“双忠”庙宇,我们没有调查,不得详知。已知府城和乡郊(即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有310多座民间神祇神宇,“双忠”庙宇24座,占7.9%。即南门富美渡头富美宫、南街胭脂巷内双忠庙、后城九史巷中文兴宫、东街洪衙埕内通天宫、新门街中睢阳庙(又名武安王庙)、新门街铺仔巷内文胜宫、龙头山附近圣惠庙、北门街尾通天巷内通天宫、西街裴巷北段彩华宫、北石坂头王爷宫、北石帝君行宫、文兴三文府、浮桥斡角街和光宫、浮桥仙景村延陵宫、浮桥石崎村石崎宫、江南仙塘村金元帅庙、江南斗南村王公庙、北峰招集村尊王宫、北峰招贤村镇美宫、城东塘西村境主宫、城东下井村武安王宫、城东前头村昭宝宫、河市炉田村诰宫、罗溪大路脚边昭灵宫。其中尚存与重建19座,废祀5座;主祀17座,兼祀7座。(a) 此外,据初步了解,惠安东部张坑70多村都姓张,全部奉祀张巡为护境主神,称他为“文英公”,惠北人、崇武人均称他为“阿爷公”。今清濛开发区的清濛村张姓为多,奉张巡为铺境保护神。石狮市蚶江镇“忠仁庙”崇祀张巡、许远,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重修忠仁庙碑记》云:“自国朝(清朝)初年,原祀张(巡)、许(远)二尊王,报忠仁也。”后重建,“以中堂之位祀关圣夫子,左右位祀张、许二尊王。”(b)陈垂成先生认为,“泉州‘王爷’托名为历史人物的,早期有唐代忠烈国士张巡、许远,曾被封为‘武安尊王’、‘文安尊王’,合称文武尊王。名号虽不称‘大巡’,仍被民间尊称为‘阿爷公’,仍是‘王爷’身份……泉州各地祀文武尊王为保护神,约始于明代中期”。(c)陈先生又根据吴幼雄先生提供的《第一山重修地祇忠义庙记》,考证“泉州民间信仰的文武尊王,或源于东岳行宫的地祇忠义庙,又因俗信东岳庙乃百神之薮(各宫庙都往东岳庙的天坛‘乞火’),神可以从东岳庙传到铺境庙。”(d)根据以上考证可知:对张巡、许远文武尊王信仰,是迄今已知泉州早期的“王爷神”信仰之一,其来源之一,是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泉州东岳行宫的地祇忠义庙。其目的在于:“护国庇民,奠金汤于万山之左;维我温陵,河山巩固,护此在天之灵。”(e)

二、“双忠”生平

张巡、许远二人何以在泉州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信仰呢?我们想以旧新《唐书》张、许传记作个介绍。
张巡(709—757年),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f)他博通群书,聪悟有才干,精晓兵法战阵。为人气志高迈,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流,重仁义,尚气节。人若危窘告之,必倾财以恤之。唐玄宗开元末年,擢进士第,与其兄监察御史张晓皆名重于时。张巡初为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南南部)令,政绩卓著。秩满还京时,值杨国忠擅权,人劝其前往拜见,张巡拒之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g调令真源(今河南鹿邑)令,该县多“豪猾”,华南金是其著名的官僚豪强,市民有“南金口,明府手”之语,可见华平时之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张巡一就任,便“以法诛之”,赦其余党,使之改恶从善。真源百姓称赞他“政简约,民甚谊之。”(h)
许远(709—757年)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他处事清干,明于吏治。他初从军河西(今甘肃),为碛西支度判官。其时权贵章兼琼镇守剑南府(在今四川北部),欲以其女妻之,希图巴结,许远固辞,兼琼恼怒,以他事为借口,劾贬许远为高要(在今广东)尉,后遇赦还。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唐玄宗召他为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太守,累加本州防御使,与张巡,姚訚等人坚守睢阳拒贼近一年。h

三、睢阳殉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北方胡族悍将安禄山、史思明掌握雄厚兵力和广大地盘,利用唐王朝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乘着军备废弛之机,发动了旨在夺取中央政权,分裂祖国的八年罪恶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部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今河南中部)谯郡(今安徽谯县)太守杨万石叛降,逼迫张巡以长史身份西迎叛军。但他忠心报国,严辞拒绝,率领千余官兵讨伐叛军。张巡先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以少胜多,挫败叛将张通晤与降官令狐潮等部。后因寡不敌众,退出雍丘,来到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今河南襄城西)令姚訚等合兵坚守睢阳。
张巡到睢阳后,即命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率兵于宁陵(今河南东部)北,击败叛将杨朝宗部,斩杀叛将20人,叛军一万余人,迫使朝宗连夜溃逃,夺取保卫睢阳的首次胜利,受朝廷封为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初,安禄山死,其子安庆绪继续叛乱,命部将尹子琦率领同罗、突厥、奚等少数民族首领的凶悍劲旅,与杨朝宗合兵,共10多万人,再次围攻睢阳。张巡勉励将士固守睢阳,“日中二十战,气不衰”。许远自以为才能不及张巡,禀请军事委巡,自愿退居其下,专治军粮战具。张巡勇挑重任,拜受不辞。他斩杀诱降叛将田秀荣、击退尹子琦围攻,再战再捷。朝廷诏授张巡御史中丞,许远侍御史,姚訚吏部郎中。
在叛军大兵围城压境,外绝援军,内无粮食的艰危环境中。张巡、许远、姚訚率领战士,身先士卒,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战斗,一度擒捉叛将尹子琦(后来逃逸)。没有粮食,就宰杀战马、仆妾,“大飨”将兵,“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死守睢阳。至德二年(757年)十月,终因河南节度使贺进明、灵昌太守许叔冀拒发援兵,粮尽援绝,城被尹子琦攻陷,张巡、许远、姚訚、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被俘。张巡、姚訚、雷万春、南霁云等人骂贼,被断舌杀头或肢解至死,许远解送洛阳,押至偃师后,亦因拒降被杀。
我们认为,与其说睢阳城是被安禄山部将尹子琦攻破的,不如说是腐朽的唐王朝内部自己挖破的恰当些;张巡、许远等36人明为叛将尹子琦杀害,实为唐王朝内部的卖国贼贺进明、许叔冀之流不发援兵,借尹子琦之手杀害的恰切些。(y)

四、古今评说

张巡、许远之所以死守睢阳,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睢阳的重要性。在睢阳城陷前夕,众议弃城东奔时,“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j)睢阳战役虽然失败,但对以后彻底平定安史之乱,起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他们牺牲后,当时名士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咸谓巡蔽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k)《新唐书》编者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撄)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博食东南,……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中国古代史纲》编者说:“真源令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固守睢阳,使叛军不能南下江,淮……为唐朝保障了江、淮财富的来源,……这样唐政府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再得到各地人民的配合,便有了反攻取胜的可能。”由此可见,古今史家对张、许的评价是一致的。
精忠报国,坚贞不屈,表现了张巡、许远平叛守城的共同心愿。张巡自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起兵讨叛,到至德二年(757年)十月牺牲,先后面对叛将令狐潮和尹子琦以重兵分别围困的雍丘,睢阳二座孤城,在援绝粮尽窘境下,进行大小400余战,斩将300余名,歼卒10余万,而且每战必胜。最后睢阳城陷,张、许相继壮烈殉国。其英雄战斗,不屈就义的壮烈情景,《新唐书》“张巡传”有详尽记载:“(至德二年)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能报陛下,死必为鬼以疠贼。’城隧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眥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彘犬也,安得久?’……(子琦)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又降霁云,未应。巡呼曰:‘南八(南霁云别号),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霁云笑曰:‘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亦不肯降。乃与姚訚、雷万春三十六人遇害。巡年四十九。”“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l)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才被彻底平定。在这之间,唐肃宗曾下诏,赠张巡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南霁云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三人都褒宠子孙。以后唐德宗评定肃宗至德以来平定安史之乱而殉难的功臣,以颜杲卿、袁履谦、卢奕、张巡、许远、南霁云为上。大中十四年(860年),唐懿宗下诏画张巡、许远、南霁云像于凌烟阁,睢阳建造“双忠庙”,崇祀张巡、许远。这当是张、许成为忠臣神灵崇拜的开始。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军抗元,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今北京)三年,不屈被害。他壮烈殉国前一年(1281年)在狱中作《正气歌》,其中有“为张睢阳齿”句,就是赞颂张巡骂贼被碎齿而死的不屈精神。无独有偶,泉州城区衮绣铺洪衙埕边的通天宫主祀张巡、许远,有明末清初爱国义士洪承畯撰的柱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盛赞张巡、许远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贞不贰。“烈士殉义,见危致命。国有忠臣,亡而复存。”信哉斯言!

五、几点思考

张巡、许远是为反对民族战乱、分裂割据,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系政权统一和人民安定生活而牺牲的忠臣贾宦和爱国英雄。最高封建统治者帝王在他们牺牲后,给予追赐封爵,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忠魂能继续保卫他们的江山万年永固。人民景仰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称之为“双忠”、“文武尊王”,建庙祭敬,则是希望他们的英灵能继续保境安民,驱逐瘟神,消灾降福。
从唐代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到明清以来的千余年间,北方战乱频繁,随着中原汉人和张、许族人的不断南迁福建、泉州,远拓台湾、南洋等地,张巡、许远的忠臣英雄神祇信仰也传到这些地方。因为张巡牺牲前表示“死必为鬼以疠贼”,所以张、许“双忠”也从忠臣与家神崇拜上升为乡族铺境的保卫神祇和“王爷”神祇,在福建、泉州、台湾、南洋等地广泛传播,广建庙宇。泉州何时开始崇拜张、许“双忠”,史无明载,不得详知。但推测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明末清初,清道光、咸丰间,清末民初,抗日战争五个时期,祖国内忧外患深重,泉州水、旱、疫、饥、飓、震频仍发生,海盗、山寇,民变纷至沓来,山区与沿海受祸尤重,亟需保护神祇慰藉心理,当是张、许“双忠”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时期。(m)至于台湾的张、许“双忠”信仰,当是郑成功驱荷复台和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兵统台之后,据台湾志书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诸罗县(今嘉义市)居民在县署东边建了一座元帅庙,祭祀张巡。四十八年(1709年),参将张定国、守备董元骧重修,(n)当是台湾最早的“双忠”庙宇之一。
注释
a上述资料根据郑国栋、林胜利、赖春水、黄文楚、张炳熙的《泉州市区寺庙录》整理统计。
b转引自吴幼雄《泉州富美宫若干问题研究》,载《泉州民间信仰》第13期。
c陈垂成《探索王爷信仰的衍变》,载《泉州民间信仰》第13期。
d陈垂成《泉州民间信仰与民俗的关系》,载《泉州民间信仰》第12期。
e泉州《第一山重修地祇忠义庙记》,文载《泉州道教文化》第4、5期合刊。
f《新唐书》“张巡传”、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均取此说,《旧唐书》“张巡传”则说他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本文采用前说。
g,j,k,l《新唐书》“张巡传”。
h综合《旧唐书》、《新唐书》“张巡传”。
h综合《旧唐书》、《新唐书》“许远传”。
y综合《旧唐书》、《新唐书》“张巡传”、“许远传”。
m参阅廖渊泉《浅谈泉州与台湾王爷神信仰的几个问题》,载《泉州民间信仰》第13期。
n范咸《台湾府志》卷19“杂记”诸罗县条。




闽ICP备13011985号-1   ©Copyright 2010-2013   泉郡北石文兴宫官方网站
泉州北石启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www.bsqiyun.com
E-mail:bsqy_culture@163.com       QQ:307791921       Tel:22955052/18060019200
建议使用 IE7.0及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浏览